藝文工作坊或子場地導賞團
「銅」賞古蹟︰銅鑼灣古蹟「銅」樂日
「銅」賞古蹟︰銅鑼灣古蹟「銅」樂日為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銅」遊古建系列計劃第二階段公眾活動,以保良局中座大樓作主場地,並提供免費穿梭巴士服務,連結四座銅鑼灣區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作子場地,提供豐富體驗活動予公眾人士,同時為參與計劃的年青人提供平台,展現首階段的地圖成果。活動當日設有導賞團、互動工作坊、主題導賞短片播放及精彩文化體驗﹙部分活動需要另行報名參加﹚。衷心感謝以下機構參與設置攤位 (排名不分先後): ● 東華三院 ● 打書釘 ● 皇者仁風校史館 (皇仁書院) ● 長春社
日期: 2025年11月8日﹙六﹚
時間: 上午11時至下午5時
對象: 公眾人士
主場地
保良局中座大樓﹙一級歷史建築﹚
保良局中座大樓﹙一級歷史建築﹚
保良局中座大樓於1932年落成,由香港早期華人建築師兼保良局總理姚得中先生設計,亦是其遺作之一。中座大樓屬西式建築,採用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其圓頂為權力與公共機構的象徵,代表保良局在香港具有廣大認受性和支持。大樓在1950年代初加建門廊供避雨或避暑用。門廊乃源自古羅馬時代的建築元素,常建於神廟或公共建築。門廊支柱採用西式建築風格設計,但同時鑲有石刻對聯,融合傳統中式文化。中座大樓由啟用至今一直是無依婦孺的安身之所、總理們決策會務,與同仁群力發揚善業的總部,見證保良局落戶銅鑼灣區後的善業發展。中座大樓於2023年12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確認評級,由原有的「二級歷史建築」升格至「一級歷史建築」。
◈當天設穿梭巴士來回銅鑼灣四座重要古蹟,供已登記參加活動者乘坐。
◈費用全免,名額抽籤所得,歡迎公眾報名參與。
◈已包括所需材料及用具。
※藝文工作坊、跑馬地山村道54號V54年青藝術家駐留計劃、香港紅卍字會大樓、孔聖講堂導賞團名額有限,成功報名之參加者將於11月5日或之前收到確認電郵。持有工作坊或該兩個子場地導賞團確認電郵之訪客當天只需憑確認電郵進場,不需再登記中座大樓入場參觀
戶外寫生體驗工作坊
親子(10歲或以下+1位成人): 11:00-12:00、13:00-14:00、15:00-16:00
10歲或以上: 12:00-13:00、14:00-15:00、 16:00-17:00
銅鑼灣禮頓道66號保良局
廣東話
12-16人
文物拓印工作坊
10歲或以上: 14:30-15:30
親子(10歲或以下+1/2位成人): 13:15-14:15
銅鑼灣禮頓道66號保良局
廣東話
25-30人
炫彩箔畫工作坊
10歲或以上: 14:00-15:00、 16:30-17:30
親子(10歲或以下+1/2位成人): 12:45-13:45、15:15-16:15
銅鑼灣禮頓道66號保良局
廣東話
15-25人
黑白相片上色體驗工作坊
10歲或以上: 12:30-13:30、 15:00-16:00
親子(10歲或以下+1/2位成人): 11:15-12:15、13:45-14:45、16:15-17:15
銅鑼灣禮頓道66號保良局
廣東話
15-17人
手工皂體驗工作坊
10歲或以上: 11:30-12:45、 14:30-15:45
親子(10歲或以下+1/2位成人): 13:00-14:15、16:00-17:15
銅鑼灣禮頓道66號保良局
廣東話
15-25人
手工香體驗工作坊
10歲或以上: 11:15-12:15、 13:45-14:45、16:15-17:15
親子(10歲或以下+1/2位成人): 12:30-13:30、15:00-16:00
銅鑼灣禮頓道66號保良局
廣東話
12-16人
中座大樓導賞團
11:30-12:15、13:15-14:00、15:00-15:45、16:15-17:00
銅鑼灣禮頓道66號保良局
廣東話
25人
香港紅卍字會大樓導賞團
13:15-14:30、14:45-16:00、 16:15-17:30
銅鑼灣皇龍道25號
廣東話
20-25人
V54年青藝術家駐留計劃導賞團
12:15-12:45、14:15-14:45、16:15-16:45
跑馬地山村道54號
廣東話
15人
孔聖講堂導賞團
11:00-11:45、12:00-12:45
銅鑼灣加路連山道77號
廣東話
30人
子場地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法定古蹟﹚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法定古蹟﹚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於1922年動工興建,糅合中西建築和裝飾元素;中式牌樓額坊刻有「福、祿、壽」三字,中間的雲石墓碑刻有「中西士女之墓」及罹難者名字,兩旁附中英文碑記。紀念碑是本港首座及唯一一座以公眾募捐形式,為災難罹難者而建的公墓。1918年2月26日,逾萬名中外人士在跑馬地馬場觀看一年一度的新春打吡大賽,未料由竹棚搭建的看台不勝負荷塌下,引起大火,導致逾600名中外人士葬身火海。東華醫院積極救災,協助處理罹難者遺體。及後政府撥出掃桿埔上咖啡園地段作為罹難者的永久墓園,建造紀念碑。紀念碑曾於1974年、1983年和1993年(由香港賽馬會撥款資助)翻新,至今仍保存原貌,2015年列為法定古蹟。
香港紅卍字會大樓﹙一級歷史建築﹚
香港紅卍字會大樓﹙一級歷史建築﹚
香港紅卍字會大樓是香港紅卍字會的總部。道院暨世界紅卍字會於1931年在香港設立分會。在香港政府批准香港紅卍字會的機構註冊申請後,機構遂著手籌集款項興建永久總部大樓,在1940年成功建成。日本入侵華南期間,香港紅卍字會分別在大樓地下及九龍設立贈診所。大樓的免費西醫服務從戰後直至1960年代,在香港仍未建立全面的醫療系統前,每年為多達18,000人診症。為提供更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香港紅卍字會分別於1962及1985年開始在大樓內增設免費的眼科及牙科服務,維持至今。 香港紅卍字會大樓於2024年9月獲確認一級歷史建築。
孔聖講堂﹙一級歷史建築﹚
孔聖講堂﹙一級歷史建築﹚
孔聖講堂於1935年落成,在1962年香港大會堂啟用前,孔聖講堂是本港主要的社區會堂,開放予公眾參與各類活動和講座。1928年,簡孔昭先生為了推廣孔孟儒學,捐出土地興建孔聖講堂。 孔聖講堂的建築風格實用而優雅,地下斜坡設計確保所有觀眾能清晰地望見禮堂中央。孔聖講堂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雀替、斗栱、如意圖案與西方現代主義的簡潔混凝土元素,例如天花板通氣口的玉如意裝飾。內部採用懸吊式屋頂,並無直柱。曾經在孔聖講堂演講的名人學者包括郭沫若、茅盾、錢穆、唐君毅、饒宗頤等。於2020年6月,孔聖講堂獲確認為一級歷史建築。
跑馬地山村道54號 ﹙三級歷史建築﹚
跑馬地山村道54號 ﹙三級歷史建築﹚
跑馬地山村道54號建於 1920 年代,為現存少數的戰前私人大宅。三層高的建築物採用上世紀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以簡約法式風格興建。主樓大門前保留花崗石階梯,平台上花園圍欄以灰泥建築物料為主,外牆立面亦清晰可見仿石雕裝飾以及拱型木構門窗等。室內設主人用的木製樓梯、傭人後梯 ( 俗稱「妹仔梯」)、貫通各層的火爐煙囪、拼花階磚以及戶外後花園等。大宅原為左右對稱的「一梯兩伙」設計, 歷經時代與業權更迭,現只遺留山村道 54 號半邊建築物,屬於跑馬地區內年代久遠而且保存良好的歷史建築之一。 跑馬地山村道54號於2020年6月獲確認為三級歷史建築。
活動登記
中座大樓參觀、藝文工作坊、跑馬地山村道54號V54年青藝術家駐留計劃、香港紅卍字會大樓、孔聖講堂導賞團
均已接受登記
當日活動時間內,所有登記入場參觀者均可在活動子場地指定範圍參觀。藝文工作坊、跑馬地山村道54號V54年青藝術家駐留計劃、香港紅卍字會大樓、孔聖講堂導賞團採預約制,需預先登記。如報名人數超出限額,將以電腦抽籤形式處理。成功報名人士會於2025年11月5日或之前取得確認電郵。取得確認電郵者不需再登記入場參觀,直接於工作坊或導賞團舉行時間前入場即可。必須持有相關確認電郵,方可參加工作坊。
會場設有教育攤位及手工體驗,並設中座大樓導賞團,入場後可即場參加。為提供更佳參觀體驗,請預先登記入場參觀,屆時憑確認電郵入場。
如有疑問,請與項目主任汪小姐聯絡: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電話: 2277 8339